近年来,开江县以片区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和基层治理的主抓手,按照四大片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聚焦优化资源配置和治理效能提升,以片区联建带动规划联编、工作联动、产业联育、治理联抓,让基层治理向集成化、多元化、扁平化、智慧化、实战化方向创新发展。
一、以“机制融合”育片,铸强基层治理新引擎
一是组织领导责任化。依托四大片区成立片区党委,由县委常委兼任党委书记,县级相关领导兼任党委副书记,中心镇党委书记兼任组织委员,片区其他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委员,建立健全联络协调、日常运行、定期议事和督导落实4项运行机制,统筹资金、要素、政策和各方力量,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集中发力、全面赋能。二是管理机制扁平化。以“1+4+N”扁平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在任市镇、回龙镇、永兴镇深入推进机构编制“扁平化”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改造细化工作流程、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创新绩效考核等方式,打破人员身份限制、管理层级界限,破解乡镇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群众多跑路等难题,构建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乡镇基层治理管理体系。三是运行模式集约化。积极推进经济事务与行政事务适度分离改革,把稻渔园区、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构建“领导小组+党工委(管委会)+国有企业+乡镇”模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同做优做大做强,实现“管委、乡镇支持公司,公司反哺管委、乡镇”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
二、以“中心带动”强片,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是高水平建设片区应急救援中心。理顺乡镇消防管理职责,整合消防救援队伍、乡镇应急队伍、社会救援、应急执法队伍,健全“一主两辅”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安全监管、应急救援、隐患排查、预警监测、汛期巡逻等一体指挥的闭环管理模式。二是高起点建设片区综合治理中心。整合片区公安、司法、交警和法院等治理资源,集中执法大队、网格员和村社干部力量,建立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服务管理联抓的“五联融合共治”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风险问题一站式解决”。三是高品质建设片区社会服务中心。整合片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片区“医教养融合”的社会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社会事务服务事项21项,打破区域壁垒,有效推进片区医教养资源协同共享,构建起片区医疗支撑、教育保障、养老集聚的医教养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病有良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四是高标准建设片区三农服务中心。按照“1+3+5+N”模式,聚焦农业生产“耕种防收烘储加验”全链条,建立“规模大、功能全、服务优、带动强”的三农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田城”全覆盖、服务“万开梁”的农事服务新格局。五是高质量建设片区审批服务中心。成立片区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三特服务、一站办结”,集中受理政务服务事项800余项(县级行政许可事项182项、“川渝通办”事项311项,万达开“零跑路”事项109项、公共服务事项273项),为片区内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提供更直接、更便捷、更高效的审批服务。
三、以“改革赋能”活片,激发基层治理新动力
一是探索片区“医养结合”新模式。探索“民营+公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由原宝石镇卫生院医务团队与民营养老服务团队强强联手,成立宝石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联合建构集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信息平台的对接,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共享渠道建设,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二是健全片区执法联动机制。标准化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工作,建立“2+8+N”联动执法机制,实行“双组长”(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片区中心镇)牵头,每月开展一次“中心镇牵总+片区其他乡镇协同+8个县级执法部门配合+N个其他县级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巡查行动,以年为周期实现执法巡查在全县所有村、社全覆盖。建立“开梁达”跨区域党建联盟,在川渝边界新盛、任市两镇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联合执法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川渝”联动。三是强化片区资源要素保障。按照全域统筹、协同高效原则,在片区内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调剂机构编制资源,分别建立“综合编制周转池”“卫生专项编制周转池”“教师专项编制周转池”,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用编需求。改革以来,动态调整乡镇编制8名、领导职数1名,通过“周转编制”“县招镇用”“县管校用”等模式补充基层公务员57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名、教师149名、农技员62名,跨层级调剂211名县级部门事业编制下沉至乡镇(街道),为基层发展注入“新动能”。
联系电话
周一至周五 9:00~17:00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 RESERVED | www.dzjgbz.gov.cn